中新社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董子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一時間,這條消息引起強烈反響,“屠呦呦”這三個字也成為中國各個網站、社交媒體上的熱搜詞。 中國社科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告訴中新社記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中醫藥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它極大的發展潛力。 “此次獲獎是值得肯定的,再次證明了青蒿素的發現離不開中醫藥,這是國家、屠呦呦及她的團隊多年來努力的結果。”但是他同時指出,此次屠呦呦獲獎有欣喜的一面,也有憂慮的一面,就是如何把握中國的醫藥發展方向。“中醫藥的業界人士要增強自信心,有自覺性,保持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這也是克服醫改難題的重要手段。”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疑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自豪。安徽中醫藥大學校長王鍵對記者感慨道,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實踐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是最具原始創新性的學科領域。中醫藥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中國,又是世界的。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妄自菲薄。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法律系教師鄧勇說,屠呦呦獲獎是中國傳統醫藥在科研方面的一個重大的突破和進展,也改變了傳統醫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為傳統醫藥走向國際化作了很大貢獻。 他同時指出,此次獲獎也顯示出國家對傳統醫藥的專利保護不足,在以后藥品研發的過程中要加強專利保護,相應的法律法規和配套監管體系要盡快完善。
|